【清风廉“阅”】 诗词里的清廉:书端州郡斋壁
前言: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“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”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,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,这类诗词或为表白心迹志向,或为警示自身慎独,这些诗词像檄文、似号角,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。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、品一品这类诗词,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,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,做到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,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。
书端州郡斋壁
宋·包拯
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
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
仓充鼠雀喜,草尽兔狐愁。
史册有遗训,毋贻来者羞。
诗词解读: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,一身正气的事迹。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: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,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。颔联进一步写“直”: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,才能终成栋梁之材;纯正的精钢,宁折不弯,决不被外力折服。作者以“秀千”、“精钢”自比,是自勉自励,也是自负自信,很有力度。颈联写除暴安良。先写鼠雀之“喜”,是纵;后写兔狐之“愁”是擒。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、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,就是“草尽”,即拆除屏障,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,他们就无法逞凶了。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,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。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,流芳千古。
廉故事:包拯(999年-1062年),字希仁。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。中国北宋政治家。包拯审案明察,执法严峻,不畏权贵,不徇私情,清正廉洁,令行禁止,有“包青天”及“包公”之名,京师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“清官”典型。
公元1040年(康定元年),包拯出任端州知州。当时端州以产端砚(贡品)著名,历任端州地方官趁进贡之机,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。包拯到任后,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限额交纳,自己更“不持一砚”。端砚一事触发了作者的感慨,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其刚直无邪,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心绪。
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,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。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,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。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,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。《书端州郡斋壁》这首题壁诗,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。诗作持重刚健,严谨有力,质朴无华,掷地作金石声,充满堂堂正正之气,磊磊落落之情。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《宋诗三百首》点评:“流传下来的包拯的诗,仅此一首,‘吉光片羽’,却与他的性格相吻合。全诗的要旨即是谋直道而去贪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