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清风廉“阅”】 诗词里的清廉:芙蓉楼送辛渐

2024.07.19      浏览量:1573

前言: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“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”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,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诗词或为表白心迹志向,或为警示自身慎独,这些诗词像檄文、似号角,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。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、品一品这类诗词,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,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,做到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,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。

 

芙蓉楼送辛渐

·王昌龄
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 

诗词解读:此诗为王昌龄被贬江宁(今江苏南京)时所作。古人送别的诗作很多,王昌龄这首诗凭一句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跻身送别诗第一方队的第一列。冰心和玉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。冰心,指的是内心的纯洁。而玉壶一说为玉做的壶,晶莹明亮,比喻品性高洁。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,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、坚持操守的信念。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,用以表明坚守清廉的心迹。

廉故事:王昌龄(698年-757年),字少伯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(一说太原人)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(727年),登进士第,任秘书省校书郎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,授汜水(今河南荥阳汜水镇)县尉。二十七年(739年),因事被贬谪岭南。次年,由岭南北返长安,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(今江苏南京)县丞。在江宁数年,又受谤毁,被贬为龙标(今湖南黔阳)县尉。安史之乱起,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,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

大约二十岁,王昌龄离开家乡,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。开元年间,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,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、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。对盛世的信仰,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、力量、希望和理想的源泉,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,也难以改变。火热的年代,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,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。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,没见什么成效,于是他西出长安,投笔从戎,从此踏上西出长安,踏上出塞之路。

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,广泛精心的研读,终于在开元十五年,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,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。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,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,并再次登第。然而,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,仅被授予汜水尉。科场颇为得意,仕途却明显失意,王昌龄受到打击。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,即开元二十七年,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,开元二十八年任江宁丞。失意之后就是疏狂,就是放浪形骸。从长安赴江宁任所,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,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,每天借酒销愁。到江宁后,又曾去太湖、浙江一带游览。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,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。

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,这时他正遭谤议,送别至友远行,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。临别所嘱,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。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,既是景语也是情语。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,同时也表明,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