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清风廉“阅”】 诗词里的清廉:清白堂记
主要来源:反腐败导刊
前言: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“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”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,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,这类诗词或为表白心迹志向,或为警示自身慎独,这些诗词像檄文、似号角,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。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、品一品这类诗词,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,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,做到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,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。
泛瑞安江风涛贴然
宋·陆游
俯仰两青空,舟行明镜中。
蓬莱定不远,正要一帆风。
诗词解读:《泛瑞安江风涛贴然》一诗,作者用短短的二十个字,抓住瑞安飞云江风平浪静的特点,写出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。前两句展现了天空、江面的宽阔,舟行明镜中,用比喻的方式正面明写江水的平静、清澈、明亮。后两句紧接着前面诗人流连美景,陶醉于自然的乐趣,笔锋一转,将蓬莱仙岛作为自己此后前程,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抱负:希望在秦桧死后,朝野出现的比较清明的气氛能继续下去,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能得到支持,从而能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夙愿。
廉故事: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、江南藏书世家,生逢北宋灭亡之际,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。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,陆游进京临安(今杭州)参加锁厅考试(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),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。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,再加上陆游在试卷中表达出强烈的主战意识,反对南宋朝廷的求和政策,惹秦桧大怒,欲降罪主考。次年(1154年),陆游参加礼部考试,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。
绍兴二十五年(1155年)10月秦桧死后,宋高宗赵构起用了一批受秦桧打击迫害的良吏与贤士。陆游在恩师曾几的举荐下,于绍兴二十六年(1156)秋冬,出任浙江瑞安主簿开始步入仕途。在主簿任上,陆游全力协助县令治理民政,劝课农桑,平决狱讼,办事干练,尽心尽职,受到了上级、同僚及百姓的赞许。他在《送曾学士赴行在》一诗中,流露出深刻的报国情怀。他痛斥官场尔虞我诈、贪官酷吏横行,决心全力效仿那些才华出众、忠义为国的“国士”,为国为民尽忠职守。
陆游并没有泛泛而谈,在现实中更是抱着尽忠报国的心态去履行主簿职务。他经常深入民间,了解民情,关心百姓疾苦。当时明教(由波斯传入,本名摩尼教)在福建、两浙盛行,浙江尤以温州的苍南、平阳和瑞安三地居多。陆游在这三地游历走访时发现,明教信众存在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,他敏锐地觉察到该教或将成为社会动荡隐患,遂上书朝廷《条对状》,引起了朝廷对明教的警惕和重视。
绍兴二十八年(1158),陆游在任瑞安主簿期间,荡舟瑞安飞云江上。临江远眺,陆游的赤诚报国之情澎湃难抑,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《泛瑞安江风涛贴然》,抒发自己踌躇满志、一心报国的情怀和希望政治清明、河清海晏的理想。
瑞安对于陆游来说,只是人生路途中的一个小小歇脚驿站。可淳厚、朴实的云江两岸、温瑞河乡百姓,却永远将这位清正廉洁、才华横溢的匆匆过吏铭记于心。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,瑞安县署西筹建陆公祠,供乡民祭拜追思,陆游成为瑞安吏民建祠奉祀的唯一外籍人。1932年,邑人将主簿署址改为“瑞安公园”,陆公祠成为园中重要景物。园内桥、池、阁、厅,皆取陆游《泛瑞安江风涛贴然》诗之词语命名:仰青桥、明镜池、蓬莱阁、一帆厅等。
不仅如此,嘉庆十年(1805)县衙奉文查取瑞安历代名宦姓名,并将南朝宋张进之,宋陈良翰、陆游,明张九成等34人开报增补名宦祠。温州大儒孙锵鸣亲自考定名宦位次,陆游列第六位(民国《瑞安县志稿》载)。
陆游一生清正廉洁,并言传身教引导后代,在《送子虞赴金坛丞》中告诫外出当官的儿子与侄儿,要为官清廉,一心为民,忠心报国。如此家教家风,至今值得赞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