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政教育】1月廉政小故事
清官廉吏
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西周,“廉”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。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,裁断高下优劣。到了春秋战国,各诸侯国将“不慈孝父母,不长弟于乡里,骄躁淫暴,不用上令者”纳入巡察之列,要求官员清正廉洁。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、严于执法、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。
1、“一钱”太守——刘宠
后汉刘宠,任会稽太守,操守廉政,深得民心。离任时,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,刘宠不肯收,后因盛情难却,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。于是,“一钱”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。
2、“二不”公——范景文
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、工部尚书等职。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,范景文都一一谢绝,并在府门上写了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。从此,“二不”公便传开了。
3、“三汤”道台——汤斌
清代汤斌,曾任岭北道台,为政3年,两袖清风,每日以豆腐汤为食。于是,他被人们敬称为“三汤”道台。其意是: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。
4、“四知”先生——杨震
后汉杨震,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,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。到了晚上,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,说“天黑,无人知晓。”杨震见此严厉回答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谓无知?”王密惭愧携金而还。此事传开,大家称赞杨震为“四知”先生。
5、“五代”清郎——袁聿修
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,即北魏、东魏、北齐、北周和隋。他为官50余载,始终以清贫为本,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,实为大家所叹服。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“五代”清郎。
6、青天——包拯
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,以廉洁著称,执法严明,不畏权贵,被誉为“青天”,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。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。包拯60寿辰时,他吩咐儿子包贵,一概不收寿礼。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,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?包贵无奈,只好拿出红纸一张,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:“德高望重一品卿,日夜操劳似魏征。今日皇上把礼送,拒礼门外理不通。”包拯看后,又添了四句:“铁面无私丹心忠,做官最忌叼念功。操劳为官份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”辞去寿礼。包拯的至交好友,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:“别人的礼可以不收,我送的礼得收下。”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:“同窗同师同乡人,同科同榜同殿臣,无话不谈肝胆照.怎好拒礼南衙门。”包拯在下面写道:“你我本是知音人,肝胆相照心相印,寿辰薄“酒”促膝谈,胜似送礼落俗尘。”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。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季花的送礼人。那人说:“俺叫赵钱孙李。我本姓赵,左邻姓钱,右邻姓孙,对门姓李,相爷60大寿,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,给相爷作寿礼。”并说出了四句诗,“花开花落不间断,春去春来总相关,但愿相爷身康健,勤为百姓除赃官。”包拯一看亲自出来,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,接着说了四句诗:“赵钱孙李张王陈,好花一盆黎民情,一日三餐抚心问,丹心要学月月红。”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。